中国可持续金融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可持续金融行业定义
可持续金融是指在金融部门做出投资决定时适当考虑环境(E)、社会(S)和治理(G)因素的过程,从而增加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欧盟委员会将可持续金融定义为“在金融部门做出投资决定时适当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的过程,从而增加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也对可持续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持续金融行业分类
可持续金融是指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金融活动。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可持续金融主要分为三类:绿色金融:主要投资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社会责任投资:将社会责任和道德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投资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业和企业;影响力投资:追求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也要获得财务回报的投资方式。
可持续金融行业发展历程
可持续金融行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环保运动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环境责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金融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在21世纪初,可持续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可持续金融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可持续金融行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展开全文
可持续金融行业上中下游
可持续金融上游行业主要包括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估和咨询,以及相关的数据和技术服务。这些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ESG风险评估和管理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专注于可持续投资的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他们通过投资符合ESG标准的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在下游应用行业方面,可持续金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能源、环保、农业、消费品等。例如,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贷款和保险服务;一些投资基金则专注于投资环保技术或绿色建筑项目。此外,随着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许多企业也开始将ESG因素纳入其商业战略中,以吸引和保留客户。
我国可持续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跃升至4.2万亿美元。尽管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但这些资金的大部分都被定向投放到了被界定为“深绿色”或严格符合“纯绿色”标准的投资项目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金融市场内部对转型金融这一概念的标准和框架尚未形成广泛一致的认可,对于那些减排挑战较大、属于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的企业而言,在寻求脱碳进程中所需的资金支持依然面临着显著制约。
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最新统计,截止至2022年9月30日,全球发行的绿色、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以及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SLB)和转型债券在内的“GSS+”系列债券总金额已累计达到3.5万亿美元。在这其中,被正式认定为绿色债券的累计发行额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的里程碑。GSS+债券市场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布局,涵盖了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
回顾2022年前三个季度,全球GSS+债券市场的发行总量达到了6357亿美元,其中,绿色债券占比显著,占据了半壁江山,即52%;紧随其后的是可持续发展债券,占发行量的22.4%;社会责任债券则以14.8%的比例位居第三;SLB占比10%,而转型债券在市场中的份额最小,仅为0.5%。聚焦中国市场,在2022年内,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共发行了515只绿色债券,同比增长了5.75%,累积发行规模高达8720.1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3.35%,占我国整体债券市场规模的比例提升至1.42%,相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0.43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7月31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存量总额已达到20,832.53亿元人民币。进入2023年以来,截至同年7月底,国内新增上市绿色债券共计273只,发行规模累计达到5177.69亿元人民币。
可持续金融行业政策
随着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投融资理念的共识不断深化与巩固,如何将这一理念切实转化为行动方案并有效执行成为了当前全球关注的核心议题。2021年10月,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各国代表一致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美国财政部联合起草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及《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这两份文件为全球可持续金融的发展蓝图以及其实现步骤提供了更为明确且详尽的指导。这意味着在推进可持续金融实践层面,国际社会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并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更高级别的战略协同。
日期
政策
内容
2016年8月31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
2018年4月25日《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了资产管理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时应符合环保等相关政策要求,体现了对绿色投资的支持。
2019年7月12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自评估报告》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可持续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再者,融资成本与风险分担问题突出。相较于传统金融产品,可持续金融项目的融资成本普遍较高,这是因为这些项目往往涉及长期投资、技术更新以及潜在的社会和环境风险。目前,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政府激励政策,使得一些有潜力但初期成本较高的可持续项目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金融市场对于转型金融的认知与接受程度有待提升。尽管越来越多的传统高碳产业寻求向低碳经济转型,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可信赖的转型金融框架,投资者往往对这类项目的投资持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能源结构转型和气候目标的实现。
可持续金融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可持续金融作为全球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前景在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下显得尤为广阔。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ESG)意识的普遍提升,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入推进,可持续金融行业将在未来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在政策层面,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以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欧洲联盟已推出严格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相关标准的建立;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也不断强化可持续金融的顶层设计,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税收激励机制等方式鼓励绿色投资。
其次,金融市场对可持续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投资者对于长期价值投资的认知加深,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过程,推动了绿色债券、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影响力投资等各类可持续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再者,科技创新为可持续金融提供了强大动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项目风险与收益,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助力资金流向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和影响力的实体项目。
然而,尽管前景光明,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统一标准的缺失、风险定价难题、监管框架不健全等问题。但随着全球合作加强,以及技术创新驱动下的行业革新,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从而推动可持续金融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总之,可持续金融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它不仅将继续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还将深刻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