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尧舜遗迹”文化探寻研讨活动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
3月31日下午,绍兴文理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举行一场绍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关于浙江“尧舜遗迹”的文化探寻成为研讨主题。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崔凤军,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绍兴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涛,绍兴相关专家学者、部分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教授参加。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名誉会长邱志荣作为“尧舜禹遗迹”文化探寻的原创推动者,参加学术活动。
“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 (宋孙因《越问》),在浙江的大地上,一直流淌着“尧舜禹”的传说与故事。如何让这些传说与故事、遗迹和遗存活起来,并创造性地利用,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绍兴从2017年底开始编制“禹迹图”、2018年4月16日地方首张《绍兴禹迹图》发布、2019年《浙江禹迹图》出版、2021年《绍兴禹迹标识导读》出版并完成导则编制和64个禹迹桩的落地、2022年4月19日全国首张《中国禹迹图》发布、2024年《中国禹迹图导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历时八年,一群勇毅而果敢的人终于将大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并生动呈现出来,成为文化创新的成功样本。
展开全文
为了实现历史文化的更多链接,绍兴启动对“尧舜遗迹”的文化探寻。2021年10月29日,在绍兴王坛“虞舜文化旅游节”上发布《绍兴舜迹简图》、2022年10月22日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舜王庙会”上发布《浙江尧舜遗迹图》。同时,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绍兴在2021年推动文旅部建立东亚文化之都城市联盟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启动了“东亚禹迹”的文化探索工作,已完成“日本禹王遗迹”和“韩国禹迹”的部分翻译整理。目前,《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已交梓,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研讨会上,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高度赞赏绍兴在探索尧舜禹文化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并再次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20日考察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绍兴人文荟萃、文脉赓续,循着尧舜禹遗迹探源中华文明,“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于推动越文化传承创新意义深远。他表示,在中华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希望能与绍兴文理学院加强合作,充分交流,为浙江“五个新高地”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指出,历史人物的行为轨迹和生命历程,彰显着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文化基因传承机制,蕴含着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深层密码。绍兴文理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聚焦越地文化名人系列开展三个维度的研究,包括以文献考据、遗迹汇编为载体的文化基因解码,以越地代表性历史人物为核心的文化传播普及,以历史人物关联民族志的学术理论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将历史人物作为社会形态探测器,开展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利用GIS分析时空分布特征,构建历史人物数字孪生模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历史人文资源转化范式。他表示,期待大家依托研究院这一开放平台,协同创新,共同推进相关研究,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教授、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浙东分院院长、鉴湖研究会名誉会长邱志荣介绍了《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编撰情况。
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何俊杰介绍编制《浙江尧舜遗迹图》的价值和意义。他说,拼接起中华大地上尧舜禹文化版图,是浙江建设文化高地的标志性成果、是浙江探索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城市间文化链接的生动范例。何俊杰还就编制“中国尧舜遗迹图”的可行性及出版“东亚禹迹探寻”、对尧舜禹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等提出建议,同时表达用尧舜禹遗迹构筑中华文明源头叙事的美好愿景。
责编:李一珊
评论